《福州日报》2013.1.19:我省3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发布时间:2013-02-28      浏览:83

 

我省3项目获国家科技奖

包括汽车玻璃深加工及2项农业科技成果

        记 者 廖云岚 吴晖 通讯员 黄献光

        本报讯 昨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省有3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

        奖励大会上,中国2012年度五大国家级科技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一一揭晓并颁奖。

        福建工程学院和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公司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完成的“双孢蘑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As2796等的选育及推广”及福建省三明农业科学研究所完成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广适强化优势优异种质‘明恢63’”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汽车玻璃深加工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由福建工程学院教授陈文哲领衔,通过与大型龙头企业福耀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实质性合作,发明并制造出全新的汽车玻璃钢化风栅装备、弯曲成型机、压制成型机和玻璃塑料包边装备等汽车玻璃制造系列设备。

        该项目难度大,涉及面宽,技术独特,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专利壁垒,成果有独创性且创新程度高,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多项创新技术被专家评审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分别获得福建省科技奖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和省专利一等奖、全国发明金奖和“科学发明奖”等。

        该项目在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施,产品远销欧美等地,累计总产值达200多亿元,利税达60多亿元,创汇20多亿美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推动我国玻璃工业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蘑菇成就大产业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双孢蘑菇主要是加工罐头出口创汇。当时,500克鲜菇价格相当于500克猪肉,福建是全国双孢蘑菇罐头出口量最大的省份。然而,由于遭遇技术难题,以及依赖国外引进品种,蘑菇品质参差不齐,经常因不符合出口要求被退货。

       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建立了一支全国人数最多的科研团队,开展双孢蘑菇育种新技术与新品种选育项目科研攻关。由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牵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教授级高工王泽生主持,联合国内6省市共同参与科研。

        一朵菇有上亿个孢子,如何才能从成千上万个经试验生成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几个符合育种要求的优异菌株呢?王泽生团队在国际上首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破解了双孢蘑菇杂交育种世界难题。首次攻克高产与优质的矛盾,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s2796等17个杂交新品种,扭转了依赖国外引种的局面,并率先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厂化制种、规范化栽培等关键技术和生产模式。

        1992~2011年,As2796新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20年不退化。As2796占中国市场的80%左右,在全国累计推广19亿平方米,成为全球产量最大的双孢蘑菇品种,新增产值1013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4.3亿美元,产量、出口量占世界50%。在自主创新良法引领支撑下,中国实现了双孢蘑菇产业规模世界第一的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我省农科院已建立保存量居世界第三的种原库,为未来的产业科技发展提供永续支撑。

“明恢63”推动杂交水稻良种更新换代

        由中科院院士、原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主持,三明市农科所完成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广适强化优势优异种质‘明恢63’”项目,制出优异杂交水稻种质“明恢63”,成为我国种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改变引进国外恢复系的局面,对中国杂交水稻良种的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培育丰产、抗性、优质和广适性俱佳的品种,并能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应用非常困难。谢华安院士主持的这项研究攻关多年,终获成功。

        谢华安介绍,以“明恢63”为父本,1984年~2010年,共配制出956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并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审定。累计推广种植25.8亿亩,增产稻谷490亿公斤,新增产值979亿元,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明恢63”除了适应性广、恢复力强、配合力好、再生力高外,还具有抗稻瘟病、米质优、制种产量高等特点。其配组出的“汕优63”更是杂交水稻新品种中的佼佼者,它可以适应跨越21个经度、20个纬度的气候区种植。已在我国东到上海崇明岛,西到四川云南,北到汉中平原、黄河入海口,南到海南岛的广大地区种植。

        谢华安也表示,长时间大规模种植单一品种是个警讯,希望尽快培育出能超过并替代“明恢63”“汕优63”的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