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013.1.18:福建3项科研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发布时间:2013-02-28      浏览:83

福建3项科研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www.fjsen.com 2013-01-18 22:57  陈薪宇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月18日讯(本网记者 陈薪宇)今日上午,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5大国家级科技奖揭晓并颁奖。其中,福建省3项成果榜上有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据了解,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哲敏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一等项22项,二等奖187项;来自美国、加拿大、丹麦、日本的5位科学家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奖。

福建省3项获奖成果分别是:福建工程学院陈文哲等和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公司共同完成的“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王泽生等人完成的“双孢蘑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As2796等的选育及推广”、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谢华安等人完成的“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广适强优势优异种质明恢63”,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获奖项目简介

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

本项目难度大,涉及面宽,技术独特,突破了国外汽车玻璃深加工设备和技术的专利壁垒,成果有独创性且创新程度高,对改变我国原有汽车玻璃制造装备及技术依靠进口和代工模式,自主创新开发汽车玻璃生产深加工技术并应用到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多项创新技术被专家评审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分别获得了福建省科技奖一、二、三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和省专利一等奖、全国发明金奖和“科学发明奖”等。参与起草《汽车玻璃零配件安装要求》、《汽车热反射夹层前风窗镀膜玻璃》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形成企业标准90多项。

本项目整体技术在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的20多家子公司应用,不仅替代了进口产品,而且出口到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地区,累计总产值达200多亿元,利税达60多亿元,创汇20多亿美元。

杂交水稻恢复系的广适强优势优异种质明恢63

明恢63是我国创制的第一个取得突出成效的优良恢复系,所配制的杂交稻品种应用范围最广、应用持续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改变了我国杂交水稻恢复系资源仅限于引用国外品种的局面,对我国杂交水稻的更新换代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1984-2010年,以明恢63为父本配制并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的杂交水稻品种34个,累计推广12.7亿亩,增产稻谷251.2亿kg,新增产值502.4亿元; 1990-2010年,以明恢63为亲本选育的新恢复系达543个,衍生的恢复系占我国选育恢复系的65%-70%,这些新恢复系配制并经国家、省级审定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达922个,其中国家审定167个,累计推广13.1亿亩,增产稻谷238.2亿kg,新增产值476.4亿元。国内同行专家评价:该项成果技术先进,创新性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双孢蘑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As2796等的选育及推广

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6个单位在国家攻关项目的基础上开展跨地域的合作,创新育种技术,重组种质的高产与优质等重要性状,选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并研制关键配套技术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历时25年,取得了系列成果。

项目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有重大贡献,对食用菌学科和双孢蘑菇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具重要引领作用;实现了我国双孢蘑菇产业从小到世界第一的跨越式发展,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50%以上。院士专家评审认为在双孢蘑菇育种与配套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