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朱志宏:加快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来源:福建日报 日期:2012年07月30日 记者:李珂
人物名片
朱志宏,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
问:为什么要坚持服务理念,引导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问:政策要素是引导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近年来,我省在这方面有何突出表现?
朱志宏:前些年,我省科研力量较薄弱,入选国家层面的团队专家较少,但我省科技主管部门以项目为抓手,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主动服务企业引导申报国家项目,积极联系科技部,甚至动员企业引入国内著名科研团队参与科技开发,从而推动省重大专项、区域重大、产学重大等项目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包括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发展难题,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品牌,取得显著效果。比如,三明机床有限公司成功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大尺寸矩形平面光学零件高精度磨床,这是省科技厅通过两个省重大科技专项培育,使该公司打下了良好的科技研发基础,才有实力进入国家863项目团队。又如,在数控机床方面,我省通过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了成果转化,近六七年来该产业有飞跃发展,立式加工中心及其光机去年销量5000多台,占全国十分之一,大型、重型数控机床也能开发生产,一台售价1000多万元。所以,政策要素的引导对企业创新很重要。
问:您认为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中,还需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推进?
扶持、建立公共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我省科技主管部门推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另一个重要举措。省科技厅近10年来,通过整合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校、软件商和服务商等资源,扶持了针对区域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不仅为广大中小企业营造了创新环境和条件,也深化了产业集群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前不久,我省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及配套实施细则,推动资金、项目、平台、专利等创新要素聚集到企业,聚集资源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还将推动科技金融、土地供应、人才团队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为科技发展服务,这将有力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典型案例
福大自动化:建大“综合平台”服务中小企业
2010年与2011年两年,福大自动化与奥迈软件创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累计交易额达到15亿元以上,被科技部列为“十一五”期间科技优秀示范项目。这个由福大自动化全面介入运营的平台,以发展第三方为主的服务模式,即围绕福大自动化,分别联系上下游业务关联企业,围绕自动化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为核心,开展业务协同,该模式得到了西门子、ABB等上游电气企业认可,支持了行业下游5000多家中小企业上线参与业务协作。
2004年起,福大自动化就开始探索面向中小企业的ASP信息化服务模式,建立了“福建省制造信息化ASP服务平台”,帮助100多家中小制造企业提升了信息化水平。次年,开始探索细分领域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面向我省的区域集群服务特征,分别建设了闽东电机产业集群服务平台与福清塑胶产业集群服务平台,总体服务了我省800多家中小企业。接着,建设“面向工控产业链协作的服务平台”,为ABB等电气行业龙头企业开发以产品分销与技术服务为主的在线应用系统,为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业务协同服务支持。
在信息化服务过程中,福大自动化发现许多中小企业不仅仅需要单纯的信息化服务,不满足于深化业务管理与加强与外部企业间的协作联系等需求,更希望借助福大自动化现有广大的客户基础和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来帮助经营发展业务,将自身的业务销售与技术服务直接与福大自动化整合在一起,使自身专注于产品设计与制造,以解决市场销售困难、服务成本高、人员缺少、资金匮乏等问题。因此,2011年下半年,福大自动化启动面向中小型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发展战略,将自身的服务组织架构、供应链服务资源、技术支持体系、人才服务团队以及信息化支撑能力等各方面资源统一起来,搭建一个更大的“综合服务平台”,即实现福大自动化整体走向“平台化”转型升级道路。
目前,公司正着力开发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平台, 2010年,工业自动化IAP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条件建设项目得到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在取得阶段性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于2012年6月在北京参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果展”,展示了IAP通用控制站、IAP集成组态软件,以及行业解决方案,并列入工业软件展区的重点展位,多位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并予以高度肯定。